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山东省潍坊高密市妇联把和谐家庭创建作为组织广大妇女参与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抓住“家庭”小社会,着力做好“和谐”大文章,在广大家庭中逐步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民主协商的家庭氛围和健康科学的家庭生活。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求实效,活动主题不断丰富。
一是实施“孝行高密”行动。坚持典型引路,按照“三和六进孝为先”的和谐家庭创建思路,先后开展了两届“凤城十大孝星”评选活动,举办了“孝行高密”首届家庭文化节,通过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宣传,让尊老敬老者有荣誉、有地位、受尊重,树立了团结邻里、尊老爱幼的好榜样。实施镇街妇联主席“一岗双责”制,妇联主席兼任老龄办主任,借助妇女组织健全的优势,组织家庭成员与60岁以上老人、家庭成员与村委分别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实现了农村养老的契约化管理。充分发挥孝文化的育人功能,将二十四孝图、治家格言、赡养老人公示榜和尊老敬老口号写在墙上、印在纸上,引导家庭成员学敬老典型,比赡养水平,倡树孝老风尚。春节前夕,市妇联向全市广大妇女姐妹们发出了《崇尚节约 守望亲情 回家过年》的倡议书,号召大家利用春节假日,让老人们充分感受“老有所依”的幸福。
二是推进净化家园文明行动。依据城乡差别,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在农村开展了“净化家园文明行动”,以“治五乱、刹三风、反家暴”为主题,组织动员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治理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陋习;在城市,启动“爱我家园·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和“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通过开展“修旧利废·共建和谐”家庭资源节约创新行动大赛、现场推进会、知识竞赛等活动,把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落实到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通过召开现场会、推进会等使群众参与率达到100%,承诺书签订率达90%。大牟家镇以深化“零案村庄”为目标,建立了一户一册的家庭档案,制定了《村级“平安家庭”百分考核办法》,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考核,促进了平安家庭建设以点带面稳妥推进。赵金东家庭被评为全国平安家庭示范户,朝阳街道娘娘庙居委会、密水碾头居委会等3个居(村)被评为省“零家庭暴力村庄”。
三是深化关爱帮扶行动。举办家庭教育、幸福婚姻知识进社区报告会,更新家教理念和幸福婚姻知识,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改善亲子、夫妻等家庭关系。建立和创新长效救助机制,召开“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和谐高密”启动仪式暨“爱心献春蕾”表彰大会,成立“打工妹书屋”和“留守儿童书屋”,开展“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队帮扶活动,全市有近10万人(次)先后投入到“春蕾计划”,累计接受、转赠社会各界捐款捐物270多万元,帮助3000余名贫困女童圆了读书梦,帮助109名贫困留守儿童和3名特困服刑人员家庭未成年子女找到了“爱心妈妈”。牵线为文明家庭和困难家庭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先后为400名贫困母亲 “送项目”、“送岗位”、“送健康”、“送关爱”,帮助她们解决了难题。
(二)抓队伍,拓展工作领域。
一是发展壮大巾帼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参与和谐家庭创建的重要切入点,市妇联坚持以“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为目标,以“服务妇女、奉献社会、共创和谐”为主题,积极整合资源,发展壮大队伍,通过开展“做文明市民、建和谐家庭、创文明城市”、“奉献爱心·共享和谐”等活动,环保、科技、爱心、维权、医疗、文化等六类46支巾帼志愿服务队近万名巾帼志愿者参与到爱心扶贫助困、绿化美化环境、文明行为劝导等巾帼志愿服务活动。自发成立的姜庄镇尤玲爱心志愿团队,经过半年的发展,已有队员20多名,到村、敬老院演出20多场,受到老人们的欢迎。朝阳街道敬老院被命名为“巾帼志愿活动示范基地”。
二是充实完善巾帼文明队。巾帼文明队是开展妇女工作的重要载体,随着越来越多妇女群众的主动加入,1051支巾帼文明队在市妇联的具体指导下,与妇女工作紧密结合、与妇女群众实际紧密结合、与自身技术特长紧密结合,美化净化环境、家庭关系调解、文化文艺宣传、妇女健身活动等方式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工作,巾帼健身队、巾帼法律维权队、巾帼科技服务队等队伍遍布全市城乡,架起了妇女组织与妇女群众的“连心桥”。府前广场健身队、地税局巾帼文明健身队被推荐位全国巾帼文明健身队,开发区东城社区文体广场妇女健身点被命名为山东省妇女健身示范站点。
三是培训提升妇女干部队伍。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为的工作理念,联合市委组织部举办“强素质、树形象”、女性领导力提升等培训班,组织了“和谐家庭”、“家庭教育”等主题讲座20多场(次),增强了基层妇女干部参与和谐创建的能力。发挥市女企业家联谊会、女村居党支部书记(主任)联谊会、女画家协会等优秀团队的作用,利用她们在人力、物力和智力等方面的优势,开展了“牵手结对”、“送文化、送温暖”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巾帼团队在参与和谐创建中的作用。
(三)抓典型,营造创建氛围。评先树优、典型引领是促使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具有较强吸引力和渗透力的重要手段。工作中,我们注重三个方面的引导,动员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和谐家庭创建活动。
一是活动引导。先后举办了和乐家庭才艺大赛、家庭趣味运动会、千万妇女唱红歌、“孝在身边”征文、优秀治家格言征集等家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吸引了2000多户家庭参与。
二是表彰引导。为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市妇联自1998年起,每年联合市文明办、市计生局等单位评选表彰1000户“和谐家庭”,特别是2010、2011年,将百户和谐家庭标兵户的全家福印制成挂历,发放到4000户家庭,营造了文明创建的浓厚氛围。以“和谐家庭”创建活动为统领,组织举办了“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孝亲敬老”等不同主题的事迹报告会,开展了“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等特色家庭和“城市建设 巾帼先行”十佳标兵等行业巾帼十佳评选表彰活动,涌现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郭素英家庭,全国学习型家庭陈雪梅家庭,省级五好文明家庭李毅家庭、才艺家庭张宏伟家庭、爱心家庭张宝华家庭等各级各类“和谐家庭”20000多户。朝阳街道东城社区、秦家岭社区等废除文明户“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评,年底召开文明户表彰大会,对文明户进行隆重表彰奖励。
三是宣传引导。市妇联一直重视加强与各新闻媒体的沟通与协作,每年利用三八节、六一节等节日契机,在电视台、报社开辟《巾帼风采》、《两纲视窗》等专栏,对各类典型进行集中宣传报道,不仅增强了和谐家庭创建活动的影响,更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和谐氛围。
二、存在问题
(一)社会上认识还不到位。有的群众对创建活动抱无所谓态度,认为评上了就是多个牌子,家庭的荣誉不如单位和个人的荣誉重要;有的单位认为抓家庭创建只是妇联的事,与自己单位没什么关系;参与面不平衡,大多数城区居民能够积极参与,但对于比较偏远、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对“和谐家庭”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创建工作难以深入、扎实地开展。
(二)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和谐家庭创建。一些无就业、病残家庭经济窘迫、生活艰难,特别是因病致贫的家庭,生活方式陈旧、生活习惯落后、子女接受正常教育打折扣,家庭文明程度受到牵制。
(三)“留守家庭”队伍不断壮大。社会流动的加快和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一家人分居几地的情况越来越多,特别是留守老人、儿童、妇女日益增多,缺少“家”的氛围、家庭成员的缺额,使家庭教育弱化,也削弱了家庭成员间的亲和力。
(四)家庭婚姻不稳定因素增加。近年来,离婚率持续走高,家庭解体后遗症增多。特别是家庭暴力成为影响和破坏家庭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夫妻感情,还危害子女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根据市妇联对2012年度上访案件的分析统计,在78%的婚姻纠纷中,近40%由家庭暴力造成。
(五)男女平等在活动中体现不明显。开展的优秀家庭角色评选活动,以好婆婆、好媳妇、好母亲等女性角色为主。
三、思考与建议
(一)要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在手段上要突破妇联独家经营的思维方式,成立一个和谐家庭创建协调机构,凝聚党政、公检法司、教育等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能量,群策群力、整体运作。
(二)要不断推进创新,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和谐家庭创建活动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要探索创造出更多更好地体现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工作载体,让群众在参与中受益,在参与中提高。要根据人们思想、生活多元化发展的实际,丰富评选模式,设立多种符合不同家庭特点的单项和谐家庭评选内容,比如教子有方之家、模范丈夫等,扩大群众的参与面,增强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要重视舆论宣传,营造良好创建氛围。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全面深入的宣传报道和谐家庭创建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要广泛运用宣传橱窗、标语展牌、知识竞赛等方法,生动展示和谐家庭创建的优良成果,营造浓厚的参与氛围。要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对家庭暴力当事人、面对利益再分配的贪婪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和调和,促进心理与感情的交流,化解家庭矛盾,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和谐家庭创建。
(四)要加强基层调研,为创建活动提供指导。针对新形势下和谐家庭创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针对留守(流动)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联系实际、深入调研,为创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高密市妇联)
|